张勇阿里巴巴与中国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天猫新零售体验馆内 马云提出“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其实更多的是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战略思考融汇在五个“新”中,本质上都是对数字经

天猫新零售体验馆内

马云提出“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其实更多的是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战略思考融汇在五个“新”中,本质上都是对数字经济走势的判断。

阿里巴巴过去的十八年,是不断地去推动,不断地去探索在数字经济下的新模式、新创新的十八年。长久以来,很多人讨论阿里巴巴从事的业务和探索时,包括阿里巴巴在一个互联网世界的物流、支付等经济活动,将互联网的世界和实体经济的世界区分开。

而对于数字经济的主题,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是一个实打实的实体经济,它是与实体经济充分交流和融合在一起的。数字经济只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创造出化学反应,这是我们看到整个数字经济对我们带来的一个发展的巨大前景。

其实,在阿里巴巴十八年的发展当中,我们与整个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创立是在1999年,当时互联网刚刚来到中国,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在2000年、第一个“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后,大家对互联网的认识还非常不充分。但是有一点包括阿里巴巴当时的创始团队和所有业界同仁都有共识——互联网的好处,就是透明性。基于对互联网透明度的认识,我们创造了第一个阿里巴巴的业务,创造了一个阿里巴巴的网站。中国想出口的商品放到阿里巴巴网站,像一个黄页上,让全世界的人看到这一网页上的商品,并且看到连接,当时我们叫相遇在阿里巴巴。

随着时间发展,我们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我们觉得不仅仅是在网上让大家碰在一起,相遇在一起,并且往后的发展不仅仅是相遇,而且是产生交易和撮合,所以很快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出现了大家所熟悉的淘宝以及后来的天猫这一零售平台,让数百万的商家通过网上与亿级的消费者,不仅仅是连接,并且产生交易、支付和货品的流转和交易的完成。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仅是发挥了互联网的透明度,同时互联网的覆盖并没有边界,所以使得很多人认为,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都认为,电子商务的好处是拓展销售通路,拓展销售领域,不仅仅是销售给本地的居民,而是销售给全国和全球。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数字的沉淀所带来的巨大机会。到2009年前后,阿里巴巴进入云计算。我们是最早一批探索云计算技术的公司,那时我们坚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所有的企业最终都要依靠大数据,依靠数据的计算、依靠数据的价值去发展经济,去发展自己对客户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觉得不仅仅是让所有的商家相遇在互联网,商家和消费者交易在互联网,并且让更多的商家、更多的企业基于互联网、基于云来进行工作。这个信念,我们一直坚持到今天。我们很高兴看到整个云计算、大数据已经成为所有行业的共识,这也是我们今天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最近的几年,马云提出“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其实更多的是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战略思考融汇在五个“新”中,本质上都是对数字经济走势的判断。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是一个实打实的实体经济,它是跟实体经济充分交流和融合在一起的。

以新零售为例,很多人问我新零售是什么,其实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也是只有点滴的体会。现下的体会来说,新零售是以大数据驱动下的零售资产当中的人、货、场的重构,必须是大数据驱动,必须是把整个零售商业的货品、人流、场所都能数字化,并且因为数字化,我们对消费者的洞察,对货品流转的洞察,对整个零售场所的效率能够有非常客观的反应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去创新它、去提升它的动能和可能性。

今天,“五新”的发展,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共鸣,包括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也随着eWPT的提出,不仅仅是在中国,也在走向全世界。走向全世界这样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的贸易平台,不仅仅是发挥了互联网的透明性,发挥了互联网的无疆界,同时也看到了利用移动支付、移动金融等设施,不仅仅是中国便利,而且使全球更加普惠和更加交融。

今天,我们讨论数字经济时代,其实可以看到过去十几年的发展。

首先是数字经济在消费侧的一个广泛影响。走入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的推动首先来自于用户,来自于消费者。今天每个人都已经是互联网的网民,这是从消费侧驱动的。这个消费侧正在从广泛的实物商品的领域走向数字商品的领域,走向本地生活和便民措施等方方面面。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28/693.html



上一篇:新金融视角下的数字经济时代长尾效应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问题与应对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