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从20世纪70 年代前金融后台业务电子化、20 世纪80 年代金融前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金融科技发展迅猛,从20世纪70 年代前金融后台业务电子化、20 世纪80 年代金融前台业务电子化、20 世纪90年代后网上办理金融业务、21 世纪互联网金融元年到现在所谓的金融科技2.0 的演变路径可以看出,金融和科技相伴而生,科技在金融中的普遍应用不断降低着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着银行的经营效率,赋予了金融更大的能力,使得资产的定价效率和风险的控制水平得到了急速的提升。

一、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背景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了融合“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互联网思维理念,秉承以用户价值为导向,对外打造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和无微不至的卓越客户体验,对内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运营,从而真正形成产品创新、流程创新、业务创新、渠道创新的合力,各商业银行全面布局并全力推进金融科技战略转型之路。近年来,商业银行先后牵手互联网企业,通过联合成立金融科技相关实验室,共同推出产品和业务的方式,实现战略伙伴技术能力、客户群体、价值主张与银行核心业务、未来发展方向相契合,并带来协同效应。为有效推进金融科技的布局应用,改变原有组织架构上的桎梏,坚持统一服务标准,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符合用户真实需要的金融科技产品,各商业银行将金融科技上升至战略支撑的高度,以金融科技为引领,建设基于金融科技的更具有业务协同的组织架构,并加大资源投入,启动优秀人才战略,优化创新机制,重构新型服务流程。2018 年,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也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招商银行宣布由“轻型银行”战略深化至“金融科技银行”,主战场从传统的网点转向App场景的构建和开拓,以抓住客户,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

二、建设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数据调查显示,受时代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领域渐渐深入至国民经济活动各个方面,其市场影响力渐渐增大,促使商业银行特别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比如构建完善的内部会计审计制度,按照制度严格执行相对应的工作,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效果得到有效增强。与此同时,从国家角度来看,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长远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建设银行发展速度迅猛,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有助于打造出深受大众信任的社会品牌。近几年来,建设银行以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长远发展为助力,着力营造稳健的经营环境,推行扁平化、数字化及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企业资金资本的约束力,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盈利结构,实现强化全面主动风险管理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健全,但是管理机制执行无法脱离职工的支持,一旦职工自身风险意识薄弱、执行力度不足、监督不够到位及出现官本位思想则可能出现从业人员欺诈或越权经营等问题,埋下内部控制风险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同时,风险意识薄弱、执行力度不足、监督不够到位及官本位思想等问题的产生原因相对复杂,与建设银行内部控制人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促使内部控制人员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出现道德层面风险。由此可见,强化银行内部控制是必然抉择,而搭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机制能巩固我国金融业发展势头,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三、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策略

(一)进一步放宽金融准入,强化金融监管

央行监管层应鼓励培育金融生态多样化和竞争市场,保持金融市场创新主体的活跃度。对中小商业银行倾斜扶持性政策需进一步加强,降低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准入门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小微的动力。让中小金融主体有活力,就得形成良性竞争业态,这就需要监管机构做到一低一高,门槛准入可以低,但监管门槛必须高,形成监管高地,违法成本高地。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将金融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这种发展模式决定了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具备多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来支撑。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足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对现有的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人才招聘中,管理层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聘用有单一金融背景的人才模式,选拔技能较为全面的优秀人才,构建一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优秀人才队伍。另外,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也很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不能仅仅注重发展创新,还需要审核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做好风险防控工作,这一实际情况又给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业人员还需要具有应对突发金融风险的防控意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14/680.html



上一篇:新金融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新金融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对策思考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