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新商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新商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金融业态的服务群体规模庞大。新商业领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日益增加,需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上海为

一、新商科背景下新金融人才需求迫切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金融业态的服务群体规模庞大。新商业领域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日益增加,需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到2020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预计达45万人左右;相较于2015年末的35.07万人,增长近10万人。某招聘平台的数据分析显示,未来5年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占所有行业人才需求的73%。贾佳、王蓉(2017)的研究发现,尽管金融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但需求结构跟过去相比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断渗透和消费升级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具体为前台岗位人员减少而后台科技岗位人员增加、前台柜员规模减少而营销岗位及个人银行岗位员工有所增加。星展银行在2014年就设立了“资讯运营人才储备计划”,用来培养金融资讯管理人才。永丰银行成立了“空中分行”,新增线上理财专线和云端开户业务。国泰人寿设立“客群经营部”,专注客户的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数据。新技术驱动着新商业、新商业吸纳新内涵展现新姿态、孕育新职业,萌发着对新人才的需求,这一连锁反应。新商科、新金融的人才应具备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具备贴近现实、培养兴趣和活学活用的能力。陆妙燕、陈敏红(2018)则指出,这种新的转变也对传统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郭福春、潘锡泉(2016)指出大资管时代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而核心所在就是金融人才培养机制上做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冯莉莉、张博(2018)认为,复合型、专业化和创新思维是金融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在这样“新”的商业背景下,高校建立新商科下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新商科模式:应用型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一)新商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式和组织体系。从国外来看,“商科模式”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其侧重点和人才培养定位更加侧重微观领域,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来看,商学院开设的每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什么任务;二是在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中对专业知识有什么要求。例如强调金融市场实践,或者与微观企业联系密切的投资学、公司金融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成为重要的专业课程。美国是最早开创商科教育模式的国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全球商学院纷纷效仿。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每天上午三节课,每节课80分钟,一般安排一个案例。学生需要事先独自完成案例相关资料的收集,然后在学习小组中集中讨论,第二天再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所以,相比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们需要在课余花大量时间做好预习和课后作业,平均一个案例的学习时间在13~18小时,而每年的学习案例多达400多个,这些案例来自于美国发达的商业经济氛围。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促进了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又支持了金融业发展。

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行业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互联网成为新型商业模式建构的必需品时,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智能为主要载体,以知识驱动、智慧驱动、数据驱动为发展引擎的新商业模式正在崛起,商业、技术和人文愈发深层次融合,新商业文明的主体特征和生态环境日渐鲜明。在这一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本科院校,应适应新商业发展所需的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突出“应用性、技术性、实践性、特色性”四个内涵特征,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商科特色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之路。

(二)培养目标定位:行业导向、产业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学是传统商科的重要代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职业能力导向,即培养某一固定方向的专职人才,如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从业人员。目前,传统商科仍旧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新商科是知识、技能的新融合,趋向行业导向,例如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等行业,新商科强调行业的特质并通过职业发展技能来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行业方向。相比之下,新商科模式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07/665.html



上一篇: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
下一篇:浅议创新金融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和途径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