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金融》栏目设置[09/30]
- · 《新金融》数据库收录影[09/30]
- · 《新金融》投稿方式[09/30]
- · 《新金融》征稿要求[09/30]
- · 《新金融》刊物宗旨[09/30]
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言 社会背景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直接带动新商科的创新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改革创新出更多的新的生产生活工艺。社会的生产
引言
社会背景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催生出新的经济形态,直接带动新商科的创新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改革创新出更多的新的生产生活工艺。社会的生产、消费结构不断地升级重组,传统岗位的不断更新为新建立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新商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商科在经济、产业的不断变革中,逐渐提高了对人才的需求条件。所以,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结合,尤其是财经应用人才,对实践经验的需求相对其他专业更为严苛,各大高校的教育体制创新迫在眉睫。财经类专业人才应在以新商科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上,围绕其专业特性以及社会需求,逐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财经应用人才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出新一代具有扎实基础、职业素养的新商科人才[2]。
一、新商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期间,高校的职业教育需要面对的是从“批量”教育向素质建设的转变。所以,高校需改变现存的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人才的培养涉及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从国家阶层至学生家庭由上至下地构成了教育的大背景,但其核心还是学校教育[3]。教育在新商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新商科专业的建设应主动迎合社会对财经应用型人才储备的需求,全面提升新商科各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以新商科的受教育对象为主体,深化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各专业的内部结构以及专业学习人数,结合财经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优势,进一步创新和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塑造,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添砖加瓦。
二、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职业技能轻文化素养。在目前高校的新商科类专业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放在了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高校尤其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岗位的培训能力,且过于强调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类似于证书获取、国家级竞赛等级的奖项、各类就业创新成果的开发等,基本对新商科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无较多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匮乏[4]。社会企业可以培养学生长期从事财经工作的不仅是因为实践经验的优化积累,更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支撑。所以,在进行新商科的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时,由于高校过于把重心放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轻视其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高校的学生不能调整心态尽快适应社会企业的工作形式,阻碍了财经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融入以及发展,最终导致被企业所淘汰。
2.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存在缺口。人才的选拔是高校进一步培养新商科专业人才的基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在财经专业初始的理论学习阶段(大一)设立较多的学生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因此在对财经类人才选拔时,高校拟定的选拔标准往往以高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以及专业能力课程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下的实践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能力的评定。参与评定的教师基本为专业授课教师和公共课授课教师,对学生评定的教师范围有限,且教师在评定时会带有主观因素,甚至评分过程中会掺杂过多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视若无睹[5]。高校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对于综合成绩的过分重视,致使公共课成绩突出但专业课基本能力欠缺的学生被盲目地调选为优秀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而公共课成绩较差但专业课能力突出的学生得不到被培养的和进一步提升个人应用能力的机会。此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对学生的教学评定体系始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在后期发现问题之后,高校再想要从根本上对问题进行修正,已经有些晚了。
3.高校与企业联系渠道尚未打通。高校对于新商科专业下的财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基本历程:第一,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对于财经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第二,主要是学习财经专业的专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取专业应用的基本能力,如:专业自我拓展能力、岗位的实践能力等。第三,提供高校学生对专业实践应用的机会,使财经类应用人才可以深入企业内部,从事相关专业的基层岗位工作,为以后可以配合参与企业的管理打下较强的执行能力基础。按照此人才培养历程,高校应在对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时,着重在第三历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大与企业融合的力度。但在高校的实际管理中,主要还是以校内的专业课程传授为主,企业专家的客座技能培训为辅。因此,这种情况大大缩短了财经专业学生的实际培训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真正的专业核心技术掌握不够牢固,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缺乏真正的互通性。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07/664.html
上一篇:论子夜中金融资本的虚幻性与主体重构
下一篇:新商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